云南:最美麗省份建設全面開啟

本報訊(民族時報全媒體記者 孫貴升) 12月1日,記者從云南省“回眸‘十三五’奮進彩云南”系列新聞發布會第三場——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專題新聞發布會獲悉,“十三五”期間,我省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取得了顯著成就,主要概括為完善一個體系、優化一個空間、筑牢一方屏障、生態環境持續優良、綠色發展更加深入、最美麗省份建設全面開啟。

云南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黨組成員、副主任周民欣介紹,我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生態文明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,牢固樹立“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”和“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、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”的理念,將生態文明建設擺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,始終堅持生態優先、綠色發展,“十三五”時期,全省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取得了新的前所未有的成就。

生態文明制度體系逐步完善。我省從單一制度出臺轉向制度體系構建,完成改革事項118項,完成率為100%。生態補償、河(湖)長制、農田水利改革、國家公園體制改革、生物多樣性保護、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等一批在全國范圍內具有突破性、標志性的制度相繼建立。我省今年7月正式施行《云南省創建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促進條例》,這是云南省生態文明建設首部綜合性、統領性、倡導性、促進性的地方法規。

國土空間不斷優化。我省貫徹落實主體功能區戰略,科學合理構建生產空間、生活空間、生態空間。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增加到39個,2015年-2019年爭取中央財政下達我省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資金279.1億元,年均遞增19.74%。強化“一張藍圖”管控,構建全省國土空間規劃體系,實現“多規合一”。劃定生態保護紅線面積11.84萬平方公里,占全省國土面積的30.9%。編制完成了“三線一單”(生態保護紅線、環境質量底線、資源利用上線和環境準入負面清單),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空間格局。

國家西南生態安全屏障更加牢固。我省主動融入和服務國家生態安全發展戰略,持續開展“森林云南”建設,全省森林面積和蓄積量實現“雙增長”,2019年,全省森林面積3.59億畝,森林覆蓋率62.4%,森林蓄積量20.2億立方米,均居全國第二位。生物多樣性保護力度持續加大,頒布實施全國首個生物多樣性保護地方性法規——《云南省生物多樣性保護條例》,在全國率先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立法、率先發布生物物種名錄。

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優化。全力推進藍天、碧水、凈土“三大保衛戰”和九大高原湖泊保護治理等“8個標志性戰役”。16個州、市政府所在地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為98.6%,空氣質量指標連續3年達到國家二級標準。六大水系出境跨界斷面水質全部穩定達標,保持Ⅲ類以上水質;九大高原湖泊劣V類水體數量由2015年的4個減少為1個,洱海水質穩定向好,滇池水質為30年來**水平;全省33條黑臭水體整治工程初見成效,省會昆明市已全面消除黑臭水體。

“綠色”成為云南跨越發展的鮮明底色。我省世界**“三張牌”彰顯特色優勢,綠色能源成為**大支柱產業,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42%,居全國首位。以綠色能源為驅動的綠色鋁、綠色硅等先進制造業快速發展壯大。作為全國**的國家綠色經濟試驗示范區,普洱市推行GEP與GDP雙核算、雙考核,探索出一條為經濟綠色增長注入新活力的創新之路。

最美麗省份建設全面開啟。通過涵養生態美、創建環境美、提升城市美、塑造鄉村美、展現山水美,我省形成各族干部群眾共同建設中國最美麗省份的合力。以干凈、宜居、特色、智慧為重點開展“美麗縣城”建設,命名了20個“美麗縣城”,授牌了21個“云南省特色小鎮”,加大了傳統村落民居、民族特色村寨和歷史文化名街、名村、名鎮、名城保護力度。開展沿路、沿河湖、沿集鎮綠化,建設完成昆明至麗江、昆明至西雙版納、昆明主城區至長水國際機場三條美麗公路。以昆明市為試點逐步啟動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,垃圾分類成為新風尚。

轉載請注明來源《民族時報》


總部地址:云南昆明市尋甸縣仁德鎮月華路玉秀苑S3-4號商鋪
昆明地址:云南省昆明市五華區小康大道德潤朗悅灣(C座)17棟26樓
公司電話:0871-62662828  
公司傳真:0871-62662828
郵箱:123456789@qq.com
網址:www.moretall.com

微信咨詢